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引领 > 党史学习教育

“百年党史天天读、百年征程天天讲”主题党课微党课第二十讲

作者:赵斌
来源:本站
浏览:1670次
最后更新:2021-04-20

学习弘扬刘伯垂革命精神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在客观评价刘伯垂的历史贡献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刘伯垂的三种精神。
       第一,追求真理、革故鼎新的精神。刘伯垂毕生追寻的是一条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人间正道。他的人生道路上有两位重要的引路人。一位是孙中山,他追随孙中山走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一位是陈独秀,他追随陈独秀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他尊崇社会发展规律,既追随革命潮流,又不盲目随从某一个人。对孙中山、陈独秀这两位引路人,他既追随崇拜,又不盲目迷信。在关键之时,他有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如他在《惟民》周刊发表文章分析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死守一先生之言,而不知其变”,思想守旧。刘伯垂尽管行动上与孙中山保持一致,但对孙中山的某些策略并不认同。这也是1920年夏刘伯垂奔赴上海,没有去找当时在沪接触苏俄人士的孙中山,而是直接找到了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陈独秀的重要原因。从此,刘伯垂走上了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崭新道路。
       第二,爱憎分明、清廉自守的精神。刘伯垂对革命的大是大非,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他将名号取为“恶紫”,源自典故“恶紫夺朱”,借此警示自己要追求正道,明辨是非。他提出《政治上善恶之标准》,先后四度愤然辞官,两次入狱坚贞不屈,当自己的革命引路人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与党中央分道扬镳后,他没有跟着走,而是力劝陈独秀回到正确的革命轨道上来。他对革命工作严肃认真,公正严明。据包惠僧回忆,“对于吸收党员非常慎重,在吸收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人入党前,我和刘伯垂、陈潭秋都直接同他们接触过”;刘伯垂还主张吸收新党员要重点考察革命性。在讨论律师施洋入党时,党内存在较大分歧,认为施洋有政客气息和风头主义倾向。包惠僧拿不定主意,跑去问刘伯垂意见。刘伯垂说,“只要他革命,政客气息与风头主义何害?我们既不是清教徒,又不是学究,怕那些干什么呢?我同意他加入我们的党”。最后施洋入党得以通过。他当官不为发财,“土改”时他家的成份是“破产地主”,因为在他手上变卖了不少土地,用作革命经费。当地老百姓称他家是“开明地主”,遇到灾年,租户免租,开仓放粮,救济四邻乡民。他参加革命不为当官,当他遭受王明路线排斥打击愤懑之时,蒋介石的亲信陈布雷乘机专门“拜访”刘伯垂,拉他到国民党那里去做官,被坚决拒绝。他长期为革命奔走,老成持重,清廉自守,时年49岁就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归葬故里,不见丧荣。
       第三,志向坚定、不畏艰险的精神。从参加同盟会,走上反清的道路;到加入共产党,融入大革命的潮流;刘伯垂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见证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之动荡,目睹了北伐战争武昌战役之悲壮,以及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之腥风血雨。在“主义”的碰撞和交锋中,他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和人格。他欣羡红军伟大的长征,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纪元的曙光充满希望。他在去世的那年,还躺在病床上写信,介绍了一批进步青年去延安。他曾两度被捕入狱,都没有动摇他的信仰和追求,当他被营救出狱后,又立即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
       百年沧桑,岁月峥嵘。纵观刘伯垂的传奇一生,无论风烟翻卷,任凭探索艰辛,沉潜其中的“精神密码”,始终是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对信仰的忠诚守望,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历史镜鉴和启迪。

 

       (本讲作者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北京经济管理研究培训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长保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党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