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引领 > 党史学习教育

“百年党史天天读、百年征程天天讲”主题党课微党课第十七讲

作者:赵斌
来源:本站
浏览:1450次
最后更新:2021-04-09

刘伯垂思想上的一次新飞跃
 

       刘伯垂深受家族影响,关心政事,追求功名。在日本留学期间,怀揣法律救国理想的刘伯垂,勤学好问,学业精进。同时,深受三种思潮的影响,为其后来投身民主革命,并成为中共最早的一批党员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是受到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洗礼。其时,正值孙中山在日本创建兴中会和同盟会,其政纲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十六字纲领代表了清末民主革命的四大目标。刘伯垂闻而信之,便加入了同盟会。
       二是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刘伯垂在日本结识了陈独秀、李汉俊等人,过从甚密。这批中国最早接触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在刘伯垂的心目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播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种子。
       三是受到日本明治维新思想的影响。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近代化的改良运动。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逐步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刘伯垂留日期间,恰逢日本近代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他目睹了日本快速崛起的现实。当时中国的国情与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借鉴日本的经验,寻找中国的出路,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是当时刘伯垂思想中深层的思考。
       刘伯垂在日本留学期间,国内爆发了辛亥革命,在这场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浪潮中,有几位勇立潮头的人物——辛亥革命首烈彭楚藩、武昌起义新军的临时总指挥吴兆麟、武昌起义打响反清第一枪的程正瀛,都是刘伯垂的同乡。见贤思齐,这几位乡贤的革命精神,刘伯垂甚为钦佩,十分向往,引以为心中的榜样。
       1912年,刘伯垂回国后,立即投身民主革命的洪流之中。先是充任黎元洪都督府秘书,不久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参议。袁世凯称帝后,刘伯垂愤然辞职。
       1917年前后,刘伯垂入广东护法军政府司法部任职。军政府改组后,孙中山拒绝就职,刘伯垂再度辞职。
       1918年,与旅粤同志筹资创办《惟民》周刊,开始从事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工作,这是刘伯垂思想上出现重大转折的发端。他在《惟民》周刊的《发刊旨趣书》中表示,依赖某方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攻打另一方,“卒皆特种主义之成功,而非惟民主义之收效”。他强调,思想守旧与依赖某方势力的观点极为危险。“此二念不去,未能有自觉者也”。他指出,当今之世,凡想保持国之独立民主,“莫不亟之于解放政策”。在该刊第一册上,刘伯垂发表了《政治上善恶之标准》:“合法的就是善,不合法的就是恶;合乎进发行程者为善,不合者为恶;趋重民权者为善,否则为恶。”同时他认为,“当今的社会经济组织,贫富太不平均”,“这种不平均的原因,皆由土地私有制所致”。从刘伯垂尊崇法律、民权和社会发展规律,提倡变革与解放,已用“所有制”和“阶级制度”等观点分析社会发展变化和政治现象,可以看出他已经进一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充满热情和希望。
       1920年夏,刘伯垂毅然离开广州,奔赴上海。他找到了日本留学时的老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也见到了李汉俊等人。师生重逢,他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谈心交流,思想倾向和革命主张高度契合。经陈独秀介绍,刘伯垂加入了共产党,并被吸收为上海共产党发起组成员。不久,受陈独秀委派,刘伯垂回武汉发展党员,建立组织,成为党在湖北的第一个组织——共产党武汉支部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从此,他由一个民主革命的追随者,转变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战士。这是他思想上的一次新飞跃,同时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抉择。

 

       (本讲作者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北京经济管理研究培训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长保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党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