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引领 > 党史学习教育

“百年党史天天读、百年征程天天讲”主题党课微党课第三十七讲

作者:长保信汇总整理
来源:长保信用
浏览:1494次
最后更新:2021-06-28

化解偷渡逃港潮(一)

 

       1978年3月,叶剑英与华国锋、邓小平交换意见后,中央决定派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南下广东,出任省委书记。这是他被审查、关押、监护达16年之后的重新出山。
       从1978年4月到1980年11月,习仲勋主政广东共两年零八个月,“把守南大门”(胡耀邦语),发挥出惊人的能量。这段不长的时期,成就了他被誉为“一生两个最大的闪光点”:一是早年跟随刘志丹创建陕甘边根据地;二是带领广东“杀出一条血路”,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同时为深圳、珠海特区奠基。
       刚赴任广东不久,习仲勋收到市民来信,里面装着无法兑换的五毛钱的鱼票。时任广州市越秀区区委书记的朱森林后来回忆,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习仲勋。靠海却无鱼可卖,这是习仲勋主政初期面临的现实之一。当时“文革”浩劫刚过,广东物品奇缺,农业凋敝,工商不振,冤假错案成堆,每年偷渡逃港者数以万计。当年群体性偷渡外逃风潮事态之猛烈、之严重,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1979年1至5月,全省偷渡外逃人数高达12万人,逃出的近3万人。当时,深圳收容站人满为患,收容人数超过10万。由于收容站条件差,一些被收容人员没有饭吃,饮用水供应不足,受伤人员得不到及时医治。遣送途中经常发生偷渡人员逃跑、群众抢人乃至抢夺押运人员武器的恶性事件。
       “怎么能把他们叫偷渡犯呢?这些人是外流不是外逃,是人民内部矛盾。”在广东省党史研究室助理巡视员、《习仲勋主政广东》的执笔人之一的卢荻看来,习仲勋上任初始面临的一个严峻形势,就是边境汹涌的偷渡逃港潮。
       曾担任珠海市委书记的梁广大后来的一番话映照当时现实:“虽然我们的舆论整天宣传社会主义是‘天堂’,资本主义是‘地狱’,但是存在决定意识,老百姓看到在困难时期港澳同胞回来探亲穿得漂漂亮亮,还把一筐一筐的东西带回来,就不信。很多人趁刮风下雨的晚上,就往香港、澳门逃,冒着生命危险冲过去,非要往‘地狱’里闯一闯,非去‘水深火热’中泡一泡。”
       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收入是134元,虽然远高于广东全省农民人均收入77.4元,却与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年收入13000元港币差之百倍。官方统计表明,从1952年至1977年,仅宝安有偷渡外逃行为的达62305人,其中逃出去40598人,占全县总人口近二成。有的公社,比如大鹏公社有三条村庄共34户117人全部逃光。
       此前1977年11月,广东省委已将此作为重大恶性政治事件,向正在广州视察的邓小平汇报。当时南方日报副总编张汉青回忆,反偷渡因为被当作敌我矛盾,“偷渡的人被叫作偷渡犯”。内部会议上,就逃港是政治原因还是经济原因存在争论,是习仲勋改变了以往的看法,他认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差,问题解决不了,怎么能把他们叫偷渡犯呢?这些人是外流不是外逃,是人民内部矛盾。”张汉青认为,这一转变促成了认清、解决偷渡问题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