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因素。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7亿人,占比15.4%。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着力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这为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指明了方向。
如何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将非生产性人口转化为生产性人口?笔者建议从5个方面入手。
完善老年人参与的顶层设计
保障老年人平等参与的权利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基本国情,要全面清理阻碍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的不合理规定,尽快出台老年人就业保障法,或者对现行的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作出与时俱进的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早退少得、晚退多得”的机制,逐步提高缴费年限,并提高对困难老年群体的保障水平;针对老年志愿服务进行专项立法,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的建设,明确老年志愿服务体系的牵头单位,建立全国性老年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和管理机制。
加快老年人才信息库建设
丰富畅通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途径
积极构建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为老年人再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更多平台和助力。鼓励各地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库,根据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特长等进行分类登记,利用网络技术及时收集和匹配老年人工作需求信息与工作岗位的供应信息,实现区域人力资源共享,提升老年人再就业率;建立针对老年人的职业介绍机构或在现有职业介绍机构中增加服务老年人的专门分支,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推动“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创建年龄友好的就业环境,在岗位安排、工作时长等方面充分考虑老年员工的能力和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老年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制度协同发展
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愿
促进老年人就业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协同发展,适当拓展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范围;依法加大对存在年龄歧视、拖欠老年人劳动报酬等侵害老年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的打击力度,并追回此前所享受的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等优惠;保障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权益,进一步拓宽老年志愿者的人身保险购买范围,提高保障金额,让老年人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建立老年志愿者激励机制,通过志愿储蓄等激励措施提高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
支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进一步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拓宽就业促进和扶持政策的适用范围,加强对老年就业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确保老年人有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支持老年人通过就业或创业实现经济社会参与;鼓励老年大学拓宽课程内容,聚焦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鼓励高校等探索适合老年人的教育模式,推进继续教育资源向老年群体倾斜,丰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渠道。
积极营造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优良传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对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报道,积极为老有所为点赞;加大对积极吸纳老年人就业单位优秀经验的宣传报道,同时对就业年龄歧视等现象进行曝光、批评,为老年人的经济和社会参与创建友好、支持性的舆论环境,为银发经济的大力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作者系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